武漢市礄口區舵落口輕軌站窗外,一片雜草叢生之景。輕軌上下來的人們從這裡匆匆走過,而與荒地一牆之隔的馬路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這塊地就是以前的武漢染料廠”,一位在輕軌站賣報紙的阿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也許從這裡經過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塊看似平常的土地,早已被多種重金屬以及有機物雙重污染。這塊地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毒地”。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武漢市發改委獲悉,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原武漢染料廠生產場地重金屬複合污染土壤修復治理工程項目,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5640萬元,下達201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1640萬元。
該項目成為國家發改委在全國啟動的第一個,也是2012年唯一的一個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工程。
據瞭解,近年來因城市化進程,從前的化工廠、農藥廠等紛紛外遷,但外遷之後留下的毒地問題卻在北京、南京、武漢等城市頻頻出現。城市土壤污染也由此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工業用地遺毒之痛
9月10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原武漢染料廠廠區。該廠區位於武漢市礄口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已逐漸被居民區所包圍。廠區還緊鄰武漢市唯一的一條的輕軌線。
進入廠區,武漢染料廠幾個大字早已被停車場的招牌所掩蓋。站在大門處,便可以看到曾經的辦公大樓,如今已經開始拆除。
2011年,武漢市環保局對此地存在的污染問題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令人吃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調查範圍內部分區域土壤存在重金屬超標。目前已經測試到部分採樣點的汞、鉛、砷、總鉻、三價鉻、六價鉻、鎘含量存在超標。可以初步認為該地區的土壤已經受到重金屬的污染,必須在企業搬遷後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詳細的調查及評估。二是地下水超標主要影響外環境,對本區域開發影響不明顯”。
令人意外的是,在更為詳細的調查後,武漢市環保局發現,該地土壤除了被重金屬污染之外,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和有機物複合污染。
對於污染的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這塊土地曾經歸屬於武漢染料廠,占地262畝,該生產場地地處礄口區古田化工區,1965年由始建於1959年的國營武漢新康化工廠北部廠區、武漢香料廠、武漢揚子化工廠合併而成。1996年後改建成化工工業園,曾經有80多家小化工、印染企業在此進行生產。2009年停產,進行土地騰退工作。
上述地塊所在的礄口區是武漢市七個中心城區之一,位於漢水和長江交匯地。而原武漢染料廠所在區域曾經是武漢市化工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據統計,武漢市三環線內化工生產企業共127家,其中礄口區99家,占武漢市化工生產企業總數的78%。由於化工企業給周邊居民帶來一定影響,2008年,武漢市計畫用四年的時間將市區內的化工企業搬出三環。
這些曾經密集存在的化工企業搬遷之後依然給當地留下了不小的麻煩。資料顯示,重金屬污染具有來源廣、殘留時間長、有積累性、沿食物鏈轉移富集等特點,能產生長期不良影響,如全世界有名的公害病水俁病和痛痛病,分別由汞污染和鎘污染引起。
一位曾在武漢染料廠工作過的職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武漢染料廠曾經有7個生產車間,氣味很重。由於環境受到破壞,工廠裡房子的一樓牆上曾長了很多白菌。後來搞了工業園,裡面的染布、印刷等企業對環境也有污染。
“毒地”治理成本高昂
與污染相伴而來的是,是高代價的治理。“此事應該關注的是企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以及治理的高昂代價。”一位當地發改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固化-穩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在污染介質中固定,是較普遍應用於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復方法,對同時處理多種重金屬複合污染土壤具有明顯的優勢。該處理技術的費用比較低廉,對一些非敏感區的污染土壤可大大降低場地污染治理成本。常用的固化穩定劑有飛灰、石灰、瀝青和矽酸鹽水泥等,其中水泥應用最為廣泛。
由於受到重金屬和有機物的雙重污染,原武漢染料廠地塊的治理也不得不採用多重修復辦法。有媒體報導稱,原武漢染料廠這宗土地的面積有200多畝,全部治理需1.88億元,平均每畝的治理費用將達到90萬元。
事實上,除了上述土地之外,武漢市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還有不少。
武漢市環保局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礄口化工企業搬遷後騰退的土地共4118畝。分為五大塊,分別為:遠大力諾無機鹽片(1135畝)、工農路北片 (2080畝)、工農路南片(644畝)、漢虎高分子片(166畝)和化工廠片(93畝)。
武漢環保局對這五大地塊進行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估計污染土壤面積為1260畝,占總面積的30.6%。
而據2011年武漢市環保局的一份專案申請報告,“光是原武漢農藥廠、長江化工廠、武漢煉油廠等七塊場地的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工作 (需治理修復的地塊有4宗),已投入資金達2億多元。其中礄口古田地區化工企業搬遷污染場地問題情況最為複雜,修復治理資金投入巨大。”
武漢市環保局預計,在此前調查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調查,編制好《武漢市礄口區化工企業搬遷遠大力諾無機鹽片(1135片)、武漢染料廠場地塊土壤與地下水詳查及土壤修復環境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以遠大力諾無機鹽片(1135片)、武漢染料廠場地塊為重點,進行土壤與地下水詳查及土壤修復環境治理工作。工程項目總投資約24億元。
按照環保部 《關於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精神,對污染企業搬遷後的廠址進行開發利用的,必須進行土壤風險評估,對污染土壤進行修復和治理,按照“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負責修復和治理。
但實際上,搬遷企業很難履行出資義務,因此污染土地修復的資金大部分還要靠治理的企業解決。以上述原武漢染料廠地塊的修復為例,該項目由武漢中央商務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治理單位,估算總投資為18825萬元,除了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援5640萬元,企業自籌13185萬元。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研究副總監李國政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開發商都知道這塊土地曾經被污染的話,很有可能都不敢要,從而導致土地最終的成交價格略低於市場價。
一方面是高成本的治理投入,另一方面是後期開發、地產銷售市場接受度不高,這是當前“毒地”面臨的兩大困境。